腸系膜淋巴結炎可通過腹部超聲、血常規(guī)、體格檢查、腹部CT及臨床癥狀綜合診斷。診斷依據主要有淋巴結腫大特征、炎癥指標升高、壓痛定位、影像學表現及排除其他急腹癥。
1、腹部超聲:
高頻超聲是首選檢查手段,能清晰顯示腸系膜淋巴結的數目、大小及形態(tài)。典型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多發(fā)腫大淋巴結,短徑超過5毫米,呈串珠樣排列,血流信號增多。超聲無輻射且操作便捷,適合兒童及孕婦篩查。
2、血常規(guī)檢查:
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提示細菌感染,淋巴細胞增多常見于病毒感染。C反應蛋白和血沉等炎癥指標可輔助判斷病情活動度。但需注意,約30%患者血象可無明顯異常。
3、體格檢查:
臍周或右下腹壓痛是典型體征,壓痛位置較淺表且不伴肌緊張。觸診可能捫及活動性小結節(jié),深壓時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兒童患者常見"跳躍征"——輕叩腹部時因疼痛突然蜷縮身體。
4、腹部CT掃描:
對超聲診斷困難者可行增強CT,能清晰顯示腸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淋巴結成簇腫大直徑>8毫米及周圍滲出改變。CT還可鑒別闌尾炎、腸梗阻等急腹癥,但需權衡輻射暴露風險。
5、臨床鑒別診斷:
需與急性胃腸炎、過敏性紫癜、腸結核等疾病鑒別。病程超過2周或伴持續(xù)發(fā)熱、體重下降時,建議完善結核菌素試驗、腫瘤標志物甚至腹腔鏡探查以排除惡性病變。
確診后建議臥床休息,選擇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湯、蒸蛋羹等,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急性期可局部熱敷緩解疼痛,恢復期逐步增加低強度活動如散步。觀察體溫及腹痛變化,若出現持續(xù)高熱、嘔吐或腹脹加劇需及時復診。病程通常1-2周,多數預后良好,但需注意部分兒童可能反復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