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腳腫可能是由生理性水腫、靜脈回流受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低蛋白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原因引起的。
1、生理性水腫
妊娠中晚期子宮增大會壓迫下腔靜脈,導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孕婦體內血容量增加也會使組織間隙液體增多。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傍晚腳踝輕微腫脹,晨起減輕,無須特殊治療,可通過抬高下肢、減少鹽分攝入緩解。
2、靜脈回流受阻
增大的子宮壓迫盆腔靜脈,使下肢靜脈壓升高。長時間站立或久坐會加重這種情況。建議穿彈力襪促進靜脈回流,每兩小時改變體位,避免交叉雙腿影響血液循環(huán)。
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包括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期,可能與胎盤缺血、血管內皮損傷有關。除腳腫外還可能伴隨頭痛、視物模糊、尿蛋白陽性。需要監(jiān)測血壓,醫(yī)生可能開具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等降壓藥物。
4、低蛋白血癥
孕期蛋白質需求增加,若攝入不足可能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常見于嚴重孕吐或營養(yǎng)不良孕婦,可能伴隨全身水腫。需增加魚禽蛋奶等優(yōu)質蛋白攝入,必要時靜脈補充人血白蛋白。
5、甲狀腺功能減退
妊娠期甲狀腺激素需求增加,原有甲減未控制或新發(fā)甲減會導致黏液性水腫。可能伴隨乏力、怕冷、便秘等癥狀,需檢測甲狀腺功能,遵醫(yī)囑使用左甲狀腺素鈉片替代治療。
孕期腳腫需每日測量腿圍變化,記錄體重增長情況。睡眠時用枕頭墊高雙腳,避免穿過緊鞋襪。適當散步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但避免長時間站立。若出現單側下肢腫脹伴疼痛、水腫蔓延至面部或手部、血壓超過140/90mmHg等情況需立即就醫(yī)。飲食注意控制每日鹽分不超過5克,保證每日80-100克蛋白質攝入,多食用冬瓜、紅豆等利水食物,定期產檢監(jiān)測尿蛋白和腎功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