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是指子宮內膜發(fā)生的炎癥反應,通常由細菌感染、宮腔操作、性傳播疾病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xiàn)為下腹痛、異常陰道分泌物、月經紊亂等癥狀。
1、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是子宮內膜炎最常見的原因,常見的病原體包括鏈球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這些細菌可能通過性行為、分娩、流產或宮腔手術等途徑進入子宮腔,引發(fā)子宮內膜感染?;颊呖赡艹霈F(xiàn)發(fā)熱、下腹壓痛、膿性分泌物等癥狀。治療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抗生素,如頭孢曲松、甲硝唑、多西環(huán)素等,同時需避免性生活直至痊愈。
2、宮腔操作
人工流產、刮宮、宮腔鏡檢查等宮腔操作可能損傷子宮內膜,增加感染風險。操作過程中若消毒不徹底或術后護理不當,細菌易侵入子宮內膜導致炎癥?;颊叱1憩F(xiàn)為術后持續(xù)出血、下腹墜痛。預防需嚴格無菌操作,術后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并注意觀察出血情況。
3、性傳播疾病
淋病奈瑟菌、衣原體等性傳播病原體可上行感染子宮內膜。這類感染初期癥狀可能不明顯,逐漸發(fā)展為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確診需通過宮頸分泌物檢測,治療需伴侶同治,常用藥物包括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定期婦科檢查及安全性行為是重要預防措施。
4、生殖系統(tǒng)結構異常
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病變可能阻礙經血排出,導致淤積感染。先天性子宮畸形或宮頸狹窄也會增加炎癥概率。這類患者往往伴有經期延長、痛經加重。治療需手術矯正結構問題,配合抗炎藥物如布洛芬緩解癥狀,嚴重者需子宮切除術。
5、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HIV感染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子宮內膜易受條件致病菌侵襲。這類患者炎癥易反復發(fā)作,可能擴散至輸卵管和卵巢。治療需控制基礎疾病,加強營養(yǎng)支持,使用廣譜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必要時住院靜脈給藥。
預防子宮內膜炎需注意經期衛(wèi)生,避免不潔性生活,減少不必要的宮腔操作。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下腹熱敷可緩解疼痛。飲食宜清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優(yōu)質蛋白如魚類,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慢性患者可嘗試中醫(yī)調理,如艾灸關元穴。出現(xiàn)持續(xù)發(fā)熱、劇烈腹痛或異常出血時應及時就醫(yī),避免發(fā)展為盆腔炎或不孕癥。術后患者需遵醫(yī)囑復查,確保炎癥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