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機BPM指機械通氣中呼吸機每分鐘輸送的呼吸次數(shù),是調節(jié)通氣頻率的核心參數(shù),需根據(jù)患者病理生理需求個體化設置。
1、基礎定義:
BPMBreathsPerMinute即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反映呼吸機強制或輔助通氣的頻率。在控制通氣模式下由設備預設,在輔助模式下隨患者自主呼吸觸發(fā)同步。成人常規(guī)設置為12-20次/分,新生兒可達40-60次/分。
2、調節(jié)原則:
臨床需結合動脈血氣分析調整BPM,維持PaCO2在35-45mmHg。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低頻率8-12次/分延長呼氣時間,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可能需要高頻率20-30次/分改善氧合。
3、模式差異:
容量控制通氣時BPM固定,壓力支持通氣時BPM由患者自主呼吸決定。雙水平氣道正壓模式下,設備設置最大備用頻率,實際BPM取決于患者呼吸驅動能力。
4、異常處理:
BPM過高可能導致呼吸性堿中毒、內源性PEEP升高,需排查躁動、疼痛或人機對抗。BPM過低伴SpO2下降時,應立即檢查氣道通暢性,必要時切換為控制通氣模式。
5、監(jiān)測要點:
持續(xù)觀察胸廓起伏與BPM數(shù)值的匹配性,呼吸機波形監(jiān)測可識別無效觸發(fā)。對于神經肌肉疾病患者,需確保設置BPM不低于自主呼吸頻率的80%。
使用呼吸機期間應定期評估呼吸力學參數(shù),結合潮氣量和吸呼比優(yōu)化BPM設置。營養(yǎng)支持建議采用高蛋白低糖配方,維持呼吸肌功能。體位管理采用30-45度半臥位,減少呼吸做功。康復期患者可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逐步過渡到脫機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