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電圖檢查是通過記錄肌肉電活動評估神經肌肉功能的診斷方法,主要用于檢測周圍神經病變、肌肉疾病及神經肌肉接頭異常。
1、檢測原理:
肌電圖利用針電極或表面電極采集肌肉靜息和收縮時的電信號,通過放大器將微伏級生物電信號轉化為可視波形。靜息期檢測自發(fā)電位,輕收縮觀察運動單位電位形態(tài),最大用力收縮分析募集模式。
2、檢查類型:
包括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和針極肌電圖兩部分。神經傳導檢測通過刺激神經記錄復合肌肉動作電位,評估髓鞘和軸索功能;針極肌電圖直接插入肌肉記錄電活動,鑒別肌源性與神經源性損害。
3、適應病癥:
適用于腕管綜合征等嵌壓性神經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肌萎縮側索硬化等運動神經元病。對多發(fā)性肌炎、重癥肌無力、肌營養(yǎng)不良等肌肉疾病具有鑒別價值,可定位神經損傷節(jié)段。
4、操作流程:
檢查前需清潔皮膚,針電極經酒精消毒后垂直刺入肌肉。檢測時要求患者交替進行肌肉放松、輕微收縮和全力收縮,整個過程約30-60分鐘。神經傳導檢測需在肢體放置刺激電極和記錄電極。
5、結果解讀:
正常肌電表現為靜息期電靜息,輕收縮出現雙相或三相運動單位電位,大力收縮呈干擾相。神經源性損害可見纖顫電位、正銳波,肌源性損害顯示短時限低波幅電位。傳導速度減慢提示脫髓鞘,波幅降低反映軸索損傷。
檢查后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穿刺部位保持干燥。日常注意補充維生素B族營養(yǎng)神經,適度進行握力球訓練維持肌肉功能。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建議穿著防滑鞋預防跌倒。出現持續(xù)肌無力或肌肉跳動癥狀應及時復查肌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