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狹窄的典型癥狀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異常、惡心嘔吐及體重下降。腸狹窄可能由炎癥性腸病、術后粘連、腫瘤壓迫、先天畸形或放射性腸炎等因素引起。
1、腹痛:
腹痛是腸狹窄最常見的早期癥狀,多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絞痛或鈍痛,疼痛部位與狹窄部位相關。小腸狹窄疼痛多位于臍周或中上腹,結腸狹窄則以下腹為主。進食后腸道蠕動增強可能加重疼痛,部分患者排便或排氣后疼痛可暫時緩解。若疼痛突然加劇并持續(xù)不緩解,需警惕腸梗阻可能。
2、腹脹:
腸道內容物通過受阻會導致腹脹,尤其在進食后明顯?;颊叱W杂X腹部膨隆、緊繃感,可能伴隨腸鳴音亢進或減弱。慢性腸狹窄者因長期消化吸收障礙,腹脹可能合并營養(yǎng)不良。嚴重時可觀察到腹部不對稱膨隆,提示局部腸管擴張。
3、排便異常:
狹窄部位決定排便改變特征。小腸狹窄多表現(xiàn)為腹瀉與便秘交替,糞便常含未消化食物殘渣;結腸狹窄則以進行性便秘為主,糞便變細如鉛筆狀。部分患者出現(xiàn)假性腹瀉,即頻繁排出少量稀便。直腸狹窄可能伴里急后重感。
4、惡心嘔吐:
高位腸狹窄易引發(fā)嘔吐,嘔吐物可能含膽汁或宿食。低位狹窄嘔吐發(fā)生較晚,但嘔吐物可有糞臭味。嘔吐后腹脹可能暫時減輕。長期反復嘔吐可導致電解質紊亂,表現(xiàn)為乏力、心悸等癥狀。
5、體重下降:
慢性腸狹窄因營養(yǎng)吸收障礙導致進行性體重減輕,可能伴隨貧血、低蛋白血癥。患者常出現(xiàn)乏力、頭暈等全身癥狀。惡性腫瘤引起的狹窄體重下降更為顯著,可能短期內減輕原體重的10%以上。
腸狹窄患者需調整飲食結構,選擇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爛面條等,避免粗纖維及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可減輕腸道負擔,每日保證足夠熱量與蛋白質攝入。適當活動促進腸蠕動,但避免劇烈運動。定期監(jiān)測體重與營養(yǎng)指標,出現(xiàn)持續(xù)嘔吐、劇烈腹痛或排便停止時應立即就醫(yī)。對于炎癥性腸病等基礎疾病患者,需嚴格遵醫(yī)囑用藥控制原發(f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