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被稱為“癌王”主要與其早期診斷困難、進展迅速、治療難度大及預后極差有關。關鍵因素包括隱匿性癥狀、高度惡性生物學行為、解剖位置特殊、缺乏有效篩查手段及化療耐藥性強。
1、隱匿性癥狀:
胰腺位于腹膜后,早期病變常無典型表現(xiàn)。多數(shù)患者僅出現(xiàn)非特異性癥狀如上腹隱痛、消化不良或體重下降,易被誤診為胃炎或糖尿病。約80%病例確診時已進展至局部晚期或遠處轉移,錯失手術根治機會。
2、高度惡性生物學行為:
胰腺癌具有極強的侵襲性和轉移傾向,腫瘤細胞可快速突破基底膜侵犯周圍血管神經。病理類型中胰腺導管腺癌占90%,其KRAS基因突變率超90%,驅動腫瘤細胞增殖失控并誘導免疫逃逸。
3、解剖位置特殊:
胰腺毗鄰門靜脈、腸系膜血管等重要結構,腫瘤易包裹血管導致手術切除率不足20%。即使實施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復雜手術,切緣陽性和淋巴結轉移風險仍顯著高于其他消化道腫瘤。
4、篩查手段局限:
目前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兼?zhèn)涞脑缙诤Y查方法。CA19-9腫瘤標志物在膽道炎癥時也會升高,影像學檢查對小于2厘米的病灶檢出率低。高危人群如慢性胰腺炎患者亦無標準化監(jiān)測方案。
5、治療抵抗性強:
胰腺癌間質纖維化嚴重阻礙藥物滲透,吉西他濱等一線化療藥物有效率不足30%。靶向治療如厄洛替尼僅延長生存期約兩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冷腫瘤”微環(huán)境響應率低于5%。
建議40歲以上人群出現(xiàn)持續(xù)上腹痛伴體重驟降時及時進行增強CT或超聲內鏡檢查。日常需控制吸煙、酗酒等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監(jiān)測血糖變化。術后患者可通過低脂飲食配合胰酶替代治療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適度有氧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功能。目前針對BRCA突變患者的PARP抑制劑等新療法正在臨床試驗中,基因檢測可為精準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