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是身體質量指數的縮寫,用于評估體重與身高的比例關系,主要有體重過輕、正常范圍、超重、肥胖、重度肥胖五個分級標準。
1、體重過輕
BMI低于18.5屬于體重過輕,可能與遺傳因素、營養(yǎng)攝入不足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有關。長期體重過輕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骨質疏松等問題,建議通過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改善體質,必要時需就醫(yī)排查慢性消耗性疾病。
2、正常范圍
BMI在18.5-23.9之間屬于健康體重范圍,表明身體脂肪比例適宜。維持該范圍需保持規(guī)律作息,每日攝入適量優(yōu)質蛋白、全谷物和新鮮蔬菜水果,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有助于預防代謝性疾病發(fā)生。
3、超重
BMI達到24-27.9屬于超重狀態(tài),通常與久坐少動、高熱量飲食相關。超重人群易出現血脂異常、脂肪肝等代謝問題,建議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精制碳水攝入,增加膳食纖維,配合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逐步減重。
4、肥胖
BMI超過28定義為肥胖,多因能量攝入長期超過消耗導致。肥胖會顯著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風險,需在醫(yī)生指導下制定減重計劃,必要時可考慮奧利司他等藥物輔助治療,嚴重者需評估代謝手術指征。
5、重度肥胖
BMI超過32屬于重度肥胖,常伴隨睡眠呼吸暫停、關節(jié)損傷等并發(fā)癥。這類人群需內分泌科系統(tǒng)評估,可能涉及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病理性因素,治療需結合藥物治療、行為干預和代謝管理等多學科方案。
BMI作為篩查工具存在局限性,肌肉發(fā)達者可能出現數值偏高,老年人因肌肉流失可能低估肥胖風險。建議結合腰圍、體脂率等指標綜合判斷,定期監(jiān)測血壓血糖等代謝指標。養(yǎng)成記錄飲食運動的習慣,避免極端節(jié)食,減重速度以每周0.5-1公斤為宜。備孕、術后等特殊人群應咨詢醫(yī)生制定個性化體重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