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探診可檢出牙齦炎、慢性牙周炎、侵襲性牙周炎、牙周膿腫及糖尿病相關牙周病變等疾病。檢查結果主要反映牙齦炎癥程度、牙周袋深度、附著喪失及骨吸收情況。
1、牙齦炎:
探診出血是診斷牙齦炎的核心指標,健康牙齦探診深度通常不超過3毫米。牙齦炎患者探診時可見牙齦邊緣紅腫、質地松軟,探針易引發(fā)出血,但無附著喪失或骨吸收。菌斑堆積是主要誘因,通過超聲潔治配合局部氯己定含漱液可有效控制炎癥。
2、慢性牙周炎:
探診深度超過4毫米伴附著喪失是典型表現。病變多累及全口多數牙齒,X線可見水平型骨吸收。可能與吸煙、遺傳因素有關,臨床常見牙齒松動、移位癥狀?;A治療包括齦下刮治、根面平整,中重度病例需輔助多西環(huán)素等抗生素治療。
3、侵襲性牙周炎:
探診深度快速進展至6毫米以上,早期即出現垂直型骨吸收。好發(fā)于35歲以下人群,家族聚集性強,伴放線桿菌感染比例高。臨床特征為第一磨牙和切牙區(qū)快速附著喪失,需微生物檢測確診,治療需結合甲硝唑和羥氨芐青霉素聯合用藥。
4、牙周膿腫:
探診可觸及波動性腫脹區(qū)域,伴有劇烈自發(fā)痛和叩痛。多由深牙周袋引流不暢引發(fā),急性期可見膿液滲出。需緊急切開引流,配合頭孢類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期需評估患牙保留價值。
5、糖尿病相關病變:
探診顯示廣泛性深牙周袋伴反復膿腫形成。血糖控制不佳者牙槽骨吸收速度加快3倍,創(chuàng)面愈合延遲。這類患者需內分泌科協同治療,牙周維護周期縮短至每3個月一次。
定期牙周探診是預防牙周病惡化的關鍵措施。建議吸煙人群每半年檢查一次,糖尿病患者需加強菌斑控制并使用含氟牙膏。日常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線清潔,避免橫向拉鋸式刷牙。出現牙齦出血超過兩周或牙齒松動時,應及時進行專業(yè)牙周評估,早期干預可顯著降低牙齒喪失風險。妊娠期婦女更需注重牙周健康管理,激素變化可能加重牙齦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