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嵌甲甲溝炎的病因主要與肝血不足、濕熱下注、外傷感染、氣血瘀滯、脾虛濕盛等因素有關。
1、肝血不足:
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虧虛會導致爪甲失養(yǎng)。長期熬夜、情緒抑郁或慢性失血可能耗傷肝血,使指甲生長異常,表現為甲板增厚變形,容易嵌入甲周軟組織。調理以養(yǎng)血柔肝為主,可選用當歸、白芍等藥材,配合足三里穴位艾灸。
2、濕熱下注:
過食辛辣肥甘或久居潮濕環(huán)境,易使?jié)駸崽N結下焦。濕熱循經下注至足部,熏蒸甲床導致局部紅腫熱痛,繼而引發(fā)嵌甲。常伴舌苔黃膩、足部多汗等癥狀,治療需清熱利濕,常用黃柏、蒼術等配伍。
3、外傷感染:
修剪指甲過短或穿鞋擠壓等外力損傷甲緣,使邪毒乘虛而入。初期表現為甲周紅腫,久則化腐成膿,形成"螻蛄疔"中醫(yī)對化膿性甲溝炎的稱謂。需及時解毒消腫,外敷金黃散配合口服五味消毒飲。
4、氣血瘀滯:
長期久站、足部循環(huán)不良者易致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使甲床營養(yǎng)不良,指甲生長方向紊亂嵌入甲襞。常見于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患者,表現為甲周紫暗、刺痛,宜用桃仁、紅花活血通絡。
5、脾虛濕盛:
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聚,浸漬甲床軟組織。常見于體胖多痰濕者,指甲邊緣呈現蒼白水腫,容易繼發(fā)真菌感染。治療需健脾化濕,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局部蒼耳子煎湯外洗。
預防嵌甲需注意三點:修剪指甲時保留1-2毫米白邊,避免圓弧形剪法;選擇鞋頭寬松的鞋子,減少足趾擠壓;每日可用苦參、地膚子各30克煮水泡腳15分鐘。急性發(fā)作期忌食海鮮發(fā)物,保持患處干燥。若出現甲周化膿、發(fā)熱等嚴重癥狀,應及時就醫(yī)進行規(guī)范治療,避免發(fā)展為慢性甲溝炎或骨髓炎。日常可按摩太沖、三陰交等穴位促進氣血流通,體質調理建議在中醫(y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