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過敏可通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潑尼松等藥物緩解癥狀。紫外線過敏通常由日光性皮炎、光敏性藥物誘發(fā)、免疫系統(tǒng)異常、遺傳因素、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等原因引起。
1、抗組胺藥物: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能阻斷組胺受體,減輕皮膚瘙癢和紅腫癥狀。這類藥物適用于輕度過敏反應,需避免與鎮(zhèn)靜類藥物同服。皮膚出現(xiàn)風團樣皮疹時可連續(xù)使用3-5天。
2、糖皮質激素:潑尼松適用于急性嚴重過敏反應,可快速抑制炎癥介質釋放。短期使用需監(jiān)測血糖血壓,面部皮損建議改用氫化可的松軟膏局部涂抹。伴隨水皰滲出時配合冷敷效果更佳。
3、免疫調節(jié)劑:羥氯喹通過調節(jié)T淋巴細胞功能降低光敏感性,適合反復發(fā)作患者。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查眼底,可能與磺胺類藥物存在交叉過敏。常見副作用包括胃腸道不適和皮膚色素沉著。
4、光療脫敏:窄譜UVB療法可逐步提高皮膚耐受性,每周2-3次持續(xù)6-8周。治療初期可能出現(xiàn)暫時性紅斑,需配合使用修復乳霜。既往有皮膚癌病史者禁用該方案。
5、屏障修復:含神經酰胺的醫(yī)用敷料能修復受損角質層,減少紫外線穿透。每日潔面后使用可增強皮膚鎖水能力,與維生素E乳膏交替使用效果更好。嚴重脫屑時建議聯(lián)合紅光照射。
紫外線過敏患者需每日使用SPF50+物理防曬霜,避免10-16點戶外活動。飲食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含歐米伽-3的深海魚類,急性期可冷敷3%硼酸溶液緩解灼熱感。長期反復發(fā)作者建議檢測抗核抗體排除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