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粒是皮膚表面形成的微小白色或黃色顆粒,醫(yī)學上稱為粟丘疹或皮脂腺囊腫,主要由角質和皮脂堆積引起。
1、角質堆積:
皮膚角質代謝異常時,老廢角質無法正常脫落,與皮脂混合后堵塞毛囊開口,形成凸起的顆粒。常見于眼周等皮脂腺分布密集區(qū)域,過度去角質或清潔不當可能加重問題??赏ㄟ^溫和清潔和規(guī)律去角質改善。
2、皮脂分泌異常:
油性皮膚或內分泌變化導致皮脂分泌過剩,未及時排出的皮脂在毛囊內固化形成囊腫。青春期、孕期或使用厚重護膚品時易發(fā)。建議選擇清爽型護膚品,避免堵塞毛孔。
3、局部創(chuàng)傷反應:
皮膚微小傷口愈合過程中可能形成包含角蛋白的囊壁結構,常見于不當美容操作或摩擦損傷后。眼周皮膚薄弱更易發(fā)生,需避免暴力揉搓或過度拉扯皮膚。
4、遺傳因素:
部分人群因先天毛囊結構異常或皮脂腺功能缺陷更易產(chǎn)生脂肪粒,往往有家族聚集現(xiàn)象。這類情況需長期維持皮膚屏障健康,減少外界刺激誘發(fā)。
5、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可能通過影響皮膚微循環(huán)和皮脂成分間接促進脂肪粒形成,通常伴隨皮膚干燥或黃色瘤等表現(xiàn)。需針對原發(fā)病進行治療。
日常護理建議使用含神經(jīng)酰胺的修復型護膚品維持皮膚屏障,避免使用油性過重的眼霜。清潔時選擇氨基酸類潔面產(chǎn)品,水溫控制在32-35℃。飲食注意減少高糖高脂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A、E及Omega-3脂肪酸。若持續(xù)增多或伴有炎癥,建議皮膚科就診排除汗管瘤等類似皮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