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牙的類型主要包括骨內種植體、骨膜下種植體、顴骨種植體、穿顴種植體和即刻負重種植體。不同種植體適應不同牙槽骨條件,選擇需結合個體解剖結構及功能需求。
1、骨內種植體:臨床最常用類型,通過外科手術將鈦合金種植體植入牙槽骨內,適用于多數缺牙患者。骨內種植體需3-6個月骨結合期,成功率可達95%以上。表面多采用噴砂酸蝕處理促進骨整合,常見品牌包括Straumann、Nobel Biocare等。
2、骨膜下種植體:針對牙槽骨嚴重萎縮患者設計,種植體呈金屬支架形態(tài)固定于牙槽骨表面。手術需完整暴露頜骨輪廓,術后穩(wěn)定性依賴骨膜血供。該類型可避免植骨手術,但長期存留率低于骨內種植體。
3、顴骨種植體:適用于上頜后牙區(qū)骨量不足病例,長度可達35-55mm,錨定在顴骨體提供支撐。手術需三維影像引導定位,可規(guī)避上頜竇提升術風險。種植體角度需精確控制,避免損傷眶下神經血管束。
4、穿顴種植體:改良型顴骨種植體,采用雙皮質固定技術貫穿顴骨前后骨板。生物力學分布更均勻,適合全口無牙頜重建。術前需CT評估顴骨厚度,術中注意控制植入扭矩防止骨折。
5、即刻負重種植體:特殊表面處理技術使種植體在植入48小時內承受咬合力?;_與植體采用莫氏錐度連接,初期穩(wěn)定性要求ISO值>65。適應癥需嚴格篩選,避免過度負荷導致骨整合失敗。
種植牙術后需保持口腔衛(wèi)生,使用沖牙器及軟毛牙刷清潔種植體周圍。避免咀嚼硬物及吸煙,定期進行專業(yè)維護。飲食注意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適度咀嚼訓練促進骨改建。出現種植體周圍黏膜紅腫需及時復查,通過探診深度檢測和影像學評估骨吸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