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脫垂可通過盆底肌鍛煉、子宮托放置、雌激素軟膏、盆底康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陰道脫垂通常由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高、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組織退化、先天發(fā)育缺陷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鍛煉:
凱格爾運動是改善輕度陰道脫垂的核心方法,通過有節(jié)律地收縮肛門和陰道肌肉增強盆底支撐力。每天3組、每組15次收縮,持續(xù)3個月可提升盆底肌張力。生物反饋治療能輔助定位正確肌群,避免腹肌代償。
2、子宮托放置:
環(huán)形或立方體硅膠子宮托適用于中重度脫垂患者,需由醫(yī)生測量陰道尺寸后定制。每日取出清洗可降低感染風險,配合雌激素乳膏使用能改善陰道黏膜萎縮。妊娠期或急性炎癥期禁用。
3、雌激素治療:
絕經后患者可局部使用雌三醇軟膏、普羅雌烯乳膏或結合雌激素霜,每周2-3次涂抹陰道壁。雌激素受體激活能增加膠原蛋白合成,改善盆底組織血供。乳腺癌病史者需謹慎評估風險。
4、盆底康復治療:
電刺激療法通過低頻電流誘發(fā)盆底肌被動收縮,磁刺激利用脈沖磁場激活神經肌肉。需配合陰道壓力球訓練,每周2-3次、10次為療程。產后42天開始干預效果最佳。
5、手術治療:
陰道前后壁修補術適用于Ⅱ度以上脫垂,腹腔鏡骶骨固定術利用網片加強頂端支撐。合并壓力性尿失禁者可同期行尿道中段懸吊術。術后需避免提重物3個月,復發(fā)率約10-15%。
日常增加膳食纖維預防便秘,推薦每日攝入25g燕麥、200g西蘭花等;補充維生素C促進膠原合成,適量食用獼猴桃、鮮棗。避免久站久蹲,游泳和瑜伽有助于維持盆底功能。出現排尿困難或潰瘍出血需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