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及產褥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妊娠期血液高凝狀態(tài)、剖宮產手術、高齡妊娠、肥胖、既往血栓病史等。靜脈血栓栓塞癥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妊娠期血液高凝狀態(tài)
妊娠期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凝血因子活性增強,抗凝物質減少,纖溶系統(tǒng)受抑制,這種生理性高凝狀態(tài)有助于減少分娩時失血,但同時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孕晚期血液高凝狀態(tài)最為明顯,此時需要特別警惕靜脈血栓栓塞癥。
2、剖宮產手術
剖宮產手術是產褥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獨立危險因素。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術后臥床時間延長,下肢靜脈回流減慢,加上麻醉和手術應激反應,多重因素共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概率。與陰道分娩相比,剖宮產術后發(fā)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風險明顯增高。
3、高齡妊娠
35歲以上的高齡孕婦發(fā)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風險顯著增加。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內皮功能逐漸下降,血液黏稠度增高,加上高齡孕婦常合并其他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進一步加劇了血栓形成的風險。
4、肥胖
孕前體重指數超過30的孕婦發(fā)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風險明顯增高。肥胖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靜脈回流受阻,同時常伴隨胰島素抵抗和慢性炎癥狀態(tài),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血栓形成。孕期體重增長過快也會進一步增加風險。
5、既往血栓病史
有靜脈血栓栓塞癥個人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屬于高危人群。遺傳性易栓癥,如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會顯著增加妊娠期血栓形成的風險。這類孕婦需要在孕早期就開始預防性抗凝治療。
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婦,建議在醫(yī)生指導下采取預防措施。孕期保持適度活動,避免長時間臥床或久坐;穿著醫(yī)用彈力襪改善下肢靜脈回流;合理控制體重增長;高危孕婦可能需要預防性抗凝治療。產后盡早下床活動,剖宮產術后可進行下肢被動活動。出現下肢腫脹、疼痛或呼吸困難等癥狀時應立即就醫(yī)。通過科學管理和早期干預,可有效降低妊娠及產褥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