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腫瘤是指發(fā)生在睪丸組織的異常增生性病變,可分為生殖細胞腫瘤、非生殖細胞腫瘤兩大類,常見類型有精原細胞瘤、胚胎性癌、畸胎瘤等。睪丸腫瘤可能與隱睪病史、遺傳因素、內分泌異常、睪丸外傷、化學致癌物接觸等因素有關,典型表現為無痛性睪丸腫大、墜脹感或質地改變。早期確診需結合超聲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及病理活檢,治療方案根據病理類型選擇手術切除、放療或化療。
1. 生殖細胞腫瘤
生殖細胞腫瘤占睪丸腫瘤的絕大多數,精原細胞瘤是最常見的亞型,生長相對緩慢,對放療敏感。非精原細胞瘤包括胚胎性癌、絨毛膜癌等,惡性程度較高,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這類腫瘤可能分泌甲胎蛋白、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標志物,通過血液檢測可輔助診斷。
2. 非生殖細胞腫瘤
非生殖細胞腫瘤起源于睪丸間質組織,如支持細胞瘤、間質細胞瘤等,多數為良性病變。部分間質細胞瘤可分泌雄激素或雌激素,導致兒童性早熟或成人男性乳房發(fā)育。超聲檢查常顯示邊界清晰的實性結節(jié),確診需依靠術后病理檢查。
3. 隱睪病史
隱睪患者發(fā)生睪丸腫瘤的概率顯著增高,可能與腹腔內高溫環(huán)境導致生精上皮損傷有關。即使接受睪丸固定術,風險仍高于正常人群。這類患者需終身定期自查睪丸并接受超聲監(jiān)測,發(fā)現異常腫塊應及時就醫(yī)。
4. 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睪丸腫瘤病史者發(fā)病風險增加,尤其兄弟同患病的概率較高。某些基因突變如KIT基因活化突變與精原細胞瘤發(fā)生相關。對于高風險人群,建議從青春期開始每月進行睪丸自檢,重點關注睪丸大小、形狀和質地的變化。
5. 內分泌異常
雌激素水平過高或雄激素/雌激素比例失衡可能誘發(fā)睪丸腫瘤。母親妊娠期接觸雌激素、男性乳房發(fā)育癥患者需提高警惕。這類患者可能合并精子數量減少、性功能障礙等表現,確診后需同時評估內分泌功能。
睪丸腫瘤患者術后需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監(jiān)測復發(fā)跡象。保持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淋巴循環(huán),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導致陰囊外傷。飲食注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富含硒元素的食物,限制高脂肪飲食。心理疏導很重要,必要時可參加男性健康支持小組。任何新發(fā)陰囊不適或腹部腫塊都應及時就診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