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肛瘺是肛門周圍形成的異常通道,多由肛周膿腫破潰后未完全愈合導致。主要表現有肛門周圍紅腫疼痛、反復流膿、排便不適等,可能與先天發(fā)育異常、感染、免疫缺陷等因素有關。
1. 病因機制
小兒肛瘺多與肛腺感染相關。嬰幼兒肛腺發(fā)育不完善,腹瀉或便秘時易造成肛隱窩損傷,細菌侵入后形成肛周膿腫,膿腫破潰后形成慢性瘺管。部分患兒存在先天性直腸發(fā)育異常,如肛門括約肌薄弱或直腸黏膜下移,更易誘發(fā)感染。
2. 典型癥狀
特征性表現為肛門旁皮膚存在外瘺口,可見膿性分泌物滲出,急性期伴局部紅腫熱痛?;純嚎赡艹霈F排便哭鬧、拒絕坐姿、發(fā)熱等全身反應。慢性期癥狀反復發(fā)作,外口暫時閉合后再次破潰流膿,部分形成多個分支瘺管。
3. 診斷方法
除肛門視診和觸診外,常采用肛周超聲或磁共振成像明確瘺管走行。對于復雜瘺管,可能需瘺管造影輔助診斷。需與肛周濕疹、克羅恩病肛周病變等鑒別,必要時進行病理活檢排除腫瘤性病變。
4. 保守治療
急性感染期需使用頭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高錳酸鉀坐浴、紅外線理療等促進炎癥消退。保持肛門清潔干燥,使用蒙脫石散調節(jié)排便,避免腹瀉或便秘加重刺激。
5. 手術治療
對于反復發(fā)作或復雜瘺管,推薦行瘺管切開術或掛線療法。低齡患兒可采用瘺管剔除術保留括約肌功能,術后需每日換藥至創(chuàng)面愈合。合并克羅恩病等基礎疾病時需同步治療原發(fā)病。
日常護理需注意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肛門,選擇透氣棉質尿布。飲食上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西藍花、燕麥等預防便秘。定期復查肛門恢復情況,術后三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若發(fā)現肛門分泌物增多或紅腫再現,應及時返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