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虱病主要由陰虱寄生引起,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傳播、密切身體接觸、共用衣物床品等。陰虱感染可能由性伴侶傳播、衛(wèi)生條件差、共用個人物品、公共場所接觸、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導致。
1、性伴侶傳播:
陰虱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與感染者發(fā)生無保護性行為時,陰虱可通過皮膚接觸轉移。陰虱在毛發(fā)根部產卵,成蟲可存活1-3個月。建議確診后性伴侶同時接受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接觸。
2、衛(wèi)生條件差:
個人衛(wèi)生不良會增加陰虱感染風險。陰虱在潮濕環(huán)境中更易存活,不及時更換內衣褲、不經常洗澡等習慣可能促進陰虱繁殖。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每日更換消毒內衣有助于預防。
3、共用個人物品:
共用毛巾、床單、內衣等物品可能間接傳播陰虱。陰虱離開人體后可存活24-48小時,蟲卵在環(huán)境中能存活約10天。感染者用過的物品需用60℃以上熱水燙洗或密封放置兩周以上。
4、公共場所接觸:
公共浴池、游泳池、酒店床品等可能存在陰虱傳播風險。陰虱可通過潮濕環(huán)境短暫存活,使用公共設施時應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可能污染的 surfaces。
5、免疫力低下:
免疫功能受損者更易感染且癥狀較重。糖尿病、HIV感染等疾病患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陰虱寄生后可能出現劇烈瘙癢、皮膚繼發(fā)感染。這類人群需加強防護并及時就醫(yī)。
預防陰虱病需注意個人衛(wèi)生習慣,每日清洗外陰并更換純棉透氣內衣,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等貼身物品。治療期間所有床單、衣物需高溫消毒,性伴侶應同步治療。飲食上多攝入富含維生素A、C的食物如胡蘿卜、柑橘等,增強皮膚抵抗力。適度運動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但應避免公共更衣室等高風險場所。若出現頑固性瘙癢或皮膚破損感染,建議皮膚科就診排除其他寄生蟲感染或皮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