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乳頭狀瘤是一種常見的膀胱良性腫瘤,通常由尿路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可通過定期復查、經尿道電切術等方式干預。
1、病理特征:
膀胱乳頭狀瘤表現(xiàn)為膀胱黏膜表面突起的絨毛狀或乳頭狀結構,組織學上可見纖維血管軸心被覆正常尿路上皮細胞。其生長方式多為外生性,基底與膀胱壁分界清晰,極少侵犯肌層。
2、發(fā)病機制:
長期接觸芳香胺類化學物質是明確誘因,煙草煙霧中的β-萘胺、橡膠工業(yè)使用的聯(lián)苯胺均可增加風險。慢性膀胱炎、埃及血吸蟲感染導致的黏膜長期刺激也可能誘發(fā)異常增生。
3、臨床表現(xiàn):
約80%患者以無痛性肉眼血尿為首發(fā)癥狀,尿液呈洗肉水樣或醬油色。部分患者伴隨尿頻、排尿困難等刺激癥狀,腫瘤體積較大時可能堵塞輸尿管開口引起腎積水。
4、診斷方法:
膀胱鏡檢查是金標準,可直接觀察腫瘤形態(tài)并取活檢。超聲檢查可發(fā)現(xiàn)直徑>5mm的占位,尿脫落細胞學檢查適用于篩查,CT尿路造影能評估上尿路受累情況。
5、治療原則:
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主要治療方式,術后需膀胱灌注化療藥物如吡柔比星、表柔比星預防復發(fā)。對于多發(fā)或高級別腫瘤,可選擇卡介苗膀胱灌注免疫治療。
術后需戒煙并避免接觸染料化工產品,每日飲水2000ml以上稀釋尿液致癌物。建議每3個月復查膀胱鏡持續(xù)2年,藍莓、西蘭花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可能降低復發(fā)風險。規(guī)律進行游泳、快走等有氧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