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可能由機械刺激、維生素缺乏、感染因素、免疫異常、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護理、營養(yǎng)補充、抗感染治療、免疫調節(jié)、定期監(jiān)測等方式干預。
1、機械刺激:
牙齒殘冠、不良修復體或尖銳食物長期摩擦可導致創(chuàng)傷性潰瘍。避免進食過硬過燙食物,使用軟毛牙刷輕柔清潔口腔,潰瘍面可涂抹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愈合。
2、營養(yǎng)缺乏:
維生素B族或鐵元素缺乏易引發(fā)口角炎、舌炎。增加瘦肉、動物肝臟、全谷物攝入,必要時口服復合維生素B片。伴隨口角皸裂時需保持局部干燥,避免舔舐。
3、感染因素:
白色念珠菌感染易致鵝口瘡,單純皰疹病毒可引發(fā)皰疹性齦口炎。制霉菌素混懸液含漱適用于真菌感染,阿昔洛韋乳膏可緩解病毒性病變。病變部位出現白色偽膜或簇集水皰時需隔離餐具。
4、免疫異常:
天皰瘡患者血清中存在抗橋粒芯蛋白抗體,口腔黏膜出現松弛性大皰。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可控制病情,環(huán)孢素適用于頑固病例。伴隨大面積糜爛時需采用流質飲食。
5、遺傳傾向:
白塞病患者多有HLA-B51基因陽性,反復發(fā)作口腔潰瘍伴生殖器潰瘍。秋水仙堿可減少潰瘍頻次,沙利度胺對嚴重病例有效。定期眼科檢查可預防葡萄膜炎并發(fā)癥。
每日攝入300g深色蔬菜補充維生素C,飯后含漱生理鹽水維持口腔酸堿平衡。避免過度勞累誘發(fā)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佩戴夜磨牙墊預防創(chuàng)傷性病變。出現黏膜白斑、長期不愈潰瘍等癌前病變體征時需及時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