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牙周炎是一種以牙周組織快速破壞為特征的炎癥性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免疫異常、特定細菌感染、口腔衛(wèi)生不良、吸煙等因素有關,可通過牙周基礎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正畸干預、定期維護等方式控制。
1、遺傳因素:
侵襲性牙周炎患者常存在家族聚集性,與IL-1基因多態(tài)性等遺傳缺陷相關。這類人群即使口腔衛(wèi)生良好,仍可能出現(xiàn)牙槽骨快速吸收。建議直系親屬進行牙周篩查,日常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線清潔。
2、免疫異常:
患者的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缺陷,導致無法有效清除伴放線聚集桿菌等致病菌。臨床表現(xiàn)為牙齦自發(fā)性出血伴口臭,需通過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輔助診斷。治療期間可短期應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凝膠局部給藥。
3、細菌感染:
伴放線聚集桿菌和牙齦卟啉單胞菌是主要致病菌,其產(chǎn)生的膠原酶直接破壞牙周膜。典型癥狀為多發(fā)牙松動,尤其好發(fā)于第一恒磨牙和切牙。采用齦下刮治聯(lián)合甲硝唑片口服可有效抑制菌斑生物膜。
4、口腔護理:
長期堆積的牙結(jié)石加速牙周袋形成,患者常見牙間隙增寬伴食物嵌塞。推薦使用沖牙器輔助清潔,每3個月接受專業(yè)潔治。巴氏刷牙法配合間隙刷能減少菌斑堆積,避免使用硬毛牙刷刺激牙齦。
5、吸煙影響:
尼古丁收縮血管加重組織缺血,吸煙者牙周破壞速度是非吸煙者的3倍。臨床可見特征性尼古丁染色,往往伴隨深牙周袋。必須徹底戒煙,必要時采用尼古丁替代療法輔助。
患者需長期堅持低糖高纖維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鈣質(zhì),避免過硬食物造成牙齒松動。每周進行3次30分鐘有氧運動改善全身免疫狀態(tài)。每2-3個月復查牙周探診深度,每年拍攝根尖片監(jiān)測骨量變化,出現(xiàn)牙齒移位需及時進行夾板固定。妊娠期患者更需加強菌斑控制,避免激素變化加速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