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腫脹可通過抬高患肢、冷熱敷交替、藥物治療、壓力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消腫。肢體腫脹通常由外傷、靜脈回流障礙、淋巴系統(tǒng)疾病、感染、心腎功能異常等原因引起。
1、抬高患肢
將腫脹肢體墊高超過心臟水平,利用重力促進靜脈回流。適用于下肢靜脈曲張或長時間站立導致的腫脹,每日保持抬高位2-3小時可減輕癥狀。注意抬高時膝關節(jié)保持微屈,避免腘窩受壓。
2、冷熱敷交替
急性損傷48小時內采用冰敷收縮血管,每次15-20分鐘;慢性腫脹改用熱敷改善循環(huán),溫度不超過40℃。類風濕關節(jié)炎發(fā)作期可先冷敷鎮(zhèn)痛,緩解期再轉為熱敷。皮膚感覺異常者需防止燙傷凍傷。
3、藥物治療
遵醫(yī)囑使用呋塞米片消除水鈉潴留,地奧司明片改善靜脈功能,馬栗種子提取物緩解淋巴水腫。感染性腫脹需聯(lián)用頭孢克洛膠囊,痛風性腫脹配合秋水仙堿片。藥物使用需排除禁忌證并監(jiān)測電解質。
4、壓力治療
穿戴二級壓力彈力襪治療靜脈性水腫,壓力范圍20-30mmHg。淋巴水腫需采用多層繃帶包扎,從遠端向近端壓力遞減。治療期間觀察肢體末端血運,出現(xiàn)麻木需調整壓力強度。
5、手術治療
嚴重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可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乳糜尿繼發(fā)淋巴水腫需做淋巴管-靜脈吻合術。術后需配合康復訓練,長期使用壓力襪防止復發(fā)。惡性腫瘤壓迫所致腫脹需先處理原發(fā)病灶。
日常需控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適量補充含鉀食物如香蕉、紫菜。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每1-2小時活動肢體促進循環(huán)。睡眠時采用左側臥位減輕下腔靜脈壓迫。定期監(jiān)測體重變化,單側肢體周徑增加超過3厘米應及時就醫(yī)。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足部護理,防止腫脹掩蓋感染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