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可能由遺傳因素、噪聲暴露、藥物毒性、感染性疾病、年齡增長等原因引起。耳聾的形成機制主要涉及聽覺傳導通路損傷、感音神經功能障礙、中樞聽覺處理異常等病理過程。
1、遺傳因素
部分先天性耳聾與基因突變相關,常見于GJB2、SLC26A4等基因異常。這類耳聾多在嬰幼兒期顯現,可表現為雙側重度聽力損失?;驒z測有助于明確診斷,人工耳蝸植入是有效的干預手段。對于有家族史者,建議孕前進行遺傳咨詢。
2、噪聲暴露
長期接觸85分貝以上的噪聲會導致毛細胞不可逆損傷,常見于職業(yè)性噪聲暴露或高頻使用耳機。初期表現為高頻區(qū)聽力下降,逐漸發(fā)展為全頻段損失。防護措施包括佩戴防噪耳塞、控制暴露時長,急性聲損傷需及時使用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
3、藥物毒性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利尿劑等具有耳毒性,可通過破壞耳蝸毛細胞或影響內耳微循環(huán)導致聽力下降。用藥期間需監(jiān)測聽力,出現耳鳴等前驅癥狀時應立即停藥。部分化療藥物也可能引起劑量依賴性耳毒性。
4、感染性疾病
中耳炎、腦膜炎、腮腺炎等感染可能損傷聽覺傳導結構。細菌性中耳炎可導致鼓膜穿孔,病毒性迷路炎會破壞耳蝸功能。及時抗感染治療是關鍵,慢性中耳炎可能需要鼓室成形術,突發(fā)性耳聾需聯合使用糖皮質激素和營養(yǎng)神經藥物。
5、年齡增長
老年性耳聾是毛細胞退行性變的結果,表現為雙側對稱性高頻聽力下降。與氧化應激、血管硬化等因素相關。助聽器可改善交流障礙,嚴重者可考慮人工耳蝸。補充鋅、鎂等微量元素可能延緩進程。
預防耳聾需避免噪聲暴露、謹慎使用耳毒性藥物、及時治療耳部感染。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聽力篩查,出現聽力下降伴耳鳴、耳悶脹感應盡早就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有助于保護聽覺功能。對于已確診的聽力損失,應根據類型和程度選擇助聽裝置或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