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頭炎不屬于性病,但部分性傳播疾病可能引發(fā)龜頭炎。龜頭炎是陰莖頭部黏膜的炎癥反應,主要由感染、過敏或局部刺激等因素引起,常見類型有細菌性龜頭炎、真菌性龜頭炎、過敏性龜頭炎等。
細菌性龜頭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引起,表現為龜頭紅腫、疼痛或分泌物增多。日常清潔不足、包皮過長導致污垢堆積可能誘發(fā)此類炎癥。真菌性龜頭炎常見于白色念珠菌感染,與糖尿病、長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力低下有關,典型癥狀為龜頭瘙癢、白色膜狀分泌物。過敏性龜頭炎則因接觸洗滌劑、避孕套等致敏物質導致,表現為皮膚紅斑、灼熱感。
少數情況下,淋病、生殖器皰疹等性傳播疾病可能繼發(fā)龜頭炎。淋病奈瑟菌感染會引起尿道膿性分泌物并蔓延至龜頭;生殖器皰疹病毒可導致龜頭簇集性水皰。這類情況需通過實驗室檢測確診,并與普通龜頭炎鑒別。
保持會陰清潔干燥、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是預防龜頭炎的基礎措施。出現癥狀應及時就醫(yī),明確病因后針對性治療。細菌感染可選用莫匹羅星軟膏,真菌感染需使用克霉唑乳膏,過敏患者需脫離致敏原并外用糖皮質激素。包皮過長者建議炎癥控制后行包皮環(huán)切術。治療期間應暫停性生活,性伴侶需同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