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產可能與精子質量異常、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內分泌失調、子宮結構異常、免疫因素等原因有關,可通過改善生活方式、醫(yī)療干預等方式降低風險。
1、精子質量異常:精子DNA碎片率過高或染色體異常可能影響胚胎正常發(fā)育,導致早期流產。建議男性避免高溫環(huán)境、戒煙限酒,適當補充鋅、硒等微量元素,必要時進行精液檢查。
2、胚胎染色體異常:約50%的早期流產與胚胎非整倍體有關。夫妻雙方可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對于反復流產者建議考慮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PGS技術。
3、母體內分泌失調:黃體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內分泌問題會影響妊娠維持。需監(jiān)測孕酮、TSH等指標,必要時使用黃體酮膠囊、左甲狀腺素鈉等藥物進行替代治療。
4、子宮結構異常:子宮縱隔、宮腔粘連等解剖問題可能限制胚胎生長。通過宮腔鏡檢查明確診斷,部分病例需行宮腔鏡下粘連分離術或子宮縱隔切除術。
5、免疫因素: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易導致血栓形成,影響胎盤供血。確診后需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治療,嚴重者需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
備孕期間建議夫妻雙方保持均衡飲食,多攝入深色蔬菜、全谷物及優(yōu)質蛋白;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接觸有毒物質及輻射源。若連續(xù)發(fā)生兩次及以上流產,需至生殖醫(yī)學中心進行系統(tǒng)評估,排查染色體、凝血功能、免疫抗體等指標,制定個體化干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