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血液中運輸膽固醇的主要載體,俗稱“壞膽固醇”,其水平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風險因素。
1、脂蛋白結構:
低密度脂蛋白由膽固醇酯、磷脂和載脂蛋白B-100構成,直徑約18-25納米,密度1.019-1.063克/毫升。其核心膽固醇酯占比達45%,負責將肝臟合成的膽固醇輸送至外周組織。當血管內皮受損時,低密度脂蛋白易沉積于血管壁,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細胞,啟動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2、生理功能:
作為膽固醇轉運載體,低密度脂蛋白通過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向細胞提供合成膜結構和類固醇激素的原料。腎上腺皮質和性腺等激素分泌器官對其需求較高。但超出細胞代謝需要的低密度脂蛋白會被氧化修飾,轉化為致動脈粥樣硬化物質。
3、檢測標準:
成人理想水平應低于2.6毫摩爾/升,3.4-4.1毫摩爾/升屬邊緣升高,超過4.1毫摩爾/升需干預。冠心病患者要求控制在1.8毫摩爾/升以下。檢測需空腹12小時,避免甘油三酯水平影響計算結果。脂質代謝異常者建議每3-6個月復查。
4、致病機制: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激活血管內皮炎癥反應,促進單核細胞黏附遷移。沉積在血管壁的膽固醇結晶觸發(fā)炎性體活化,加速斑塊形成。斑塊破裂后暴露的脂質核心會引發(fā)血小板聚集,導致急性血栓事件。該過程與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密切相關。
5、調控方法:
減少飽和脂肪攝入可降低肝臟合成,每日膽固醇攝入應少于300毫克。有氧運動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對低密度脂蛋白的逆向轉運。藥物干預首選他汀類,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通過抑制HMG-CoA還原酶減少內源性合成。嚴重高膽固醇血癥可考慮PCSK9抑制劑。
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需綜合生活方式調整和醫(yī)學干預。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增加燕麥、深海魚類等富含可溶性纖維和ω-3脂肪酸的食物。每周保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合并高血壓或糖尿病者需同步控制血糖血壓,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等血管評估。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應進行基因檢測和早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