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進行盆底肌訓練、使用皮膚保護劑、心理疏導、藥物治療等方式護理。大便失禁可能與盆底肌松弛、神經系統(tǒng)損傷、直腸炎癥、肛門括約肌損傷、認知功能障礙等因素有關。
1、調整飲食結構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改善大便性狀,減少稀便或水樣便對肛門括約肌的壓力。適量食用燕麥、西藍花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或高脂飲食加重腸道負擔。每日飲水量應保持在合理范圍,預防便秘或腹瀉誘發(fā)失禁。
2、進行盆底肌訓練
凱格爾運動能增強盆底肌群力量,改善肛門括約肌控制能力。訓練時收縮肛門及尿道周圍肌肉,保持5秒后放松,重復進行10-15次為一組。建議在專業(yè)康復師指導下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避免錯誤動作導致肌肉疲勞。
3、使用皮膚保護劑
氧化鋅軟膏或凡士林可形成皮膚屏障,減少糞便對會陰部皮膚的刺激。每次清潔后涂抹于肛周皮膚,尤其出現紅腫或破損時更需加強防護。選擇無酒精、無香料的溫和型產品,避免使用含防腐劑的濕巾擦拭。
4、心理疏導
慢性大便失禁患者易產生焦慮、自卑等情緒,認知行為療法有助于改善心理狀態(tài)。通過正念訓練減少對意外事件的過度擔憂,建立規(guī)律排便的生物鐘。家屬應避免責備,協助患者記錄排便日記以便就醫(yī)時提供參考。
5、藥物治療
洛哌丁胺可減緩腸蠕動,蒙脫石散能吸附腸道水分,兩者均需遵醫(yī)囑使用。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可調節(jié)腸道菌群平衡。對于感染性腹瀉引起的失禁,可能需要使用諾氟沙星等抗生素,但須嚴格排除禁忌證。
護理過程中需保持肛周清潔干燥,選擇透氣吸水的棉質內褲,夜間可使用成人護理墊。定期評估護理效果,若持續(xù)出現電解質紊亂或皮膚潰爛,應及時就醫(yī)排查直腸脫垂、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潛在疾病。建立規(guī)律的如廁習慣,飯后20分鐘嘗試排便可提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