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過敏可通過避免接觸過敏原、加強皮膚屏障修復、使用抗組胺藥物、局部激素治療、光療等方式緩解。過敏反應通常由遺傳因素、環(huán)境刺激、免疫異常、皮膚屏障受損、微生物失衡等原因引起。
1、遠離過敏原:常見過敏原包括花粉、塵螨、動物皮屑等吸入性物質,鎳、香料等接觸性物質,以及海鮮、堅果等食入性物質。建議通過過敏原檢測明確誘因,居家使用空氣凈化器,選擇無香精護膚品,避免佩戴金屬飾品。
2、修復皮膚屏障:每日使用含神經酰胺、透明質酸的保濕霜,清潔時選擇pH5.5弱酸性潔面產品。冷敷可緩解急性紅腫,燕麥浴能減輕瘙癢。避免過度去角質,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
3、口服藥物治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組胺藥可阻斷組胺受體,緩解蕁麻疹和瘙癢。孟魯司特鈉適用于伴有哮喘的過敏患者。嚴重病例短期口服潑尼松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4、局部藥物處理:氫化可的松乳膏適用于輕度皮炎,糠酸莫米松對頑固性濕疹更有效。他克莫司軟膏可用于面部薄嫩部位。合并感染時需聯(lián)用莫匹羅星等抗生素藥膏。
5、光療與脫敏:窄譜UVB治療對特應性皮炎有效,每周2-3次持續(xù)8周。塵螨過敏者可進行舌下含服脫敏治療,療程3-5年。生物制劑如度普利尤單抗適用于中重度特應性皮炎。
過敏體質人群應保持居住環(huán)境濕度40%-60%,選擇棉質透氣衣物。飲食可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魚、亞麻籽,補充維生素C和鋅。規(guī)律有氧運動如游泳、瑜伽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但運動后需及時清潔汗液。皮膚持續(xù)紅腫滲出或伴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