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下降可通過調整用眼習慣、補充營養(yǎng)、光學矯正、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通常由用眼過度、屈光不正、干眼癥、白內障、青光眼等因素引起。
1、調整用眼習慣: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會導致睫狀肌痙攣,建議每用眼40分鐘遠眺5分鐘,避免在昏暗環(huán)境下閱讀或使用電子設備。夜間使用電子屏幕時開啟護眼模式,保持屏幕亮度低于環(huán)境光。兒童青少年每日戶外活動時間應達2小時,自然光刺激有助于延緩近視發(fā)展。
2、營養(yǎng)補充:
維生素A缺乏會引起夜盲癥,可通過攝入動物肝臟、胡蘿卜、菠菜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質能保護視網膜黃斑區(qū),存在于蛋黃、羽衣甘藍等食物中。Omega-3脂肪酸對干眼癥有改善作用,建議每周食用2-3次深海魚類如三文魚、沙丁魚。
3、光學矯正:
屈光不正患者需通過驗光配鏡矯正,框架眼鏡可選擇防藍光鏡片或漸進多焦點鏡片。角膜接觸鏡包括軟性隱形眼鏡和角膜塑形鏡,后者可延緩青少年近視進展。18歲以上近視患者可考慮激光手術,如全飛秒SMILE或半飛秒LASIK。
4、藥物治療:
干眼癥患者可使用玻璃酸鈉滴眼液、環(huán)孢素滴眼液、地夸磷索鈉滴眼液促進淚液分泌。假性近視可短期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放松睫狀肌。青光眼需長期使用前列腺素類藥物如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控制眼壓。
5、手術治療:
白內障患者視力低于0.3時建議行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青光眼晚期可選擇小梁切除術或引流閥植入術。病理性近視后鞏膜加固術能阻止眼軸進一步增長,視網膜脫離需及時行玻璃體切割手術。
日常飲食應保證鋅、硒等微量元素攝入,杏仁、牡蠣等食物有助于維持視網膜功能。乒乓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可鍛煉眼部調節(jié)能力。定期進行視力檢查,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測量眼壓和眼底,糖尿病患者需每半年檢查視網膜。出現突發(fā)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等癥狀應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