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長肉疙瘩可通過局部護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shù)切除、病因管理等方式解決。肉疙瘩可能由皮膚感染、脂肪瘤、纖維瘤、皮脂腺囊腫、HPV感染等原因引起。
1、局部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抓撓或摩擦刺激。每日用溫和肥皂清洗患處,涂抹含茶樹精油或蘆薈凝膠的護膚品。衣物選擇寬松透氣的棉質(zhì)材質(zhì),減少對疙瘩的機械刺激。
2、藥物治療:
感染性肉疙瘩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克林霉素凝膠。病毒性疣體可使用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溶液。伴隨瘙癢時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物。
3、物理治療:
體積較小的良性腫物可采用液氮冷凍、電灼或激光消融。脂溢性角化病適用二氧化碳激光,尋常疣適合脈沖染料激光治療。物理治療需2-3次操作,間隔2周以上。
4、手術(shù)切除:
直徑超過1cm的纖維瘤或皮脂腺囊腫需行外科切除術(shù),深部脂肪瘤建議采用小切口摘除術(shù)。術(shù)后需加壓包扎5-7天,瘢痕體質(zhì)者配合硅酮敷料預(yù)防增生。
5、病因管理:
HPV感染引起的疣體需增強免疫力,補充維生素C和鋅制劑。代謝綜合征患者需控制血糖血脂,肥胖者通過有氧運動減重。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病變需優(yōu)先調(diào)控血糖水平。
日常飲食增加優(yōu)質(zhì)蛋白和維生素A攝入,如雞蛋、胡蘿卜、深海魚。每周進(jìn)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皮膚異常增大、破潰或伴隨疼痛時需及時就醫(yī),術(shù)后患者需定期復(fù)查傷口愈合情況。長期存在的腫物建議每年做一次皮膚鏡檢査,家族有皮膚腫瘤病史者需提高篩查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