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氣胸可通過密切觀察、氧療、胸腔穿刺、胸腔閉式引流、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恢復時間通常為3-7天,嚴重病例需2-4周。該癥狀可能與肺泡發(fā)育不全、產傷、機械通氣、肺部感染、先天性肺畸形等因素有關。
早產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導致肺泡破裂,氣體進入胸膜腔形成氣胸。輕度病例通過氧療促進氣體吸收,避免高壓力通氣,多數在5-7天內恢復。需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維持90%-95%的氧合水平。
分娩過程中胸廓受壓或產鉗使用不當可能損傷肺組織。此類氣胸通常局限,48小時內通過保守治療吸收。保持患兒側臥位減少患側壓力,每2小時評估呼吸頻率與胸廓起伏。
呼吸機參數設置不當導致氣壓傷是常見醫(yī)源性原因。需立即調整通氣模式,采用高頻振蕩通氣或降低PEEP值。約60%病例在停用呼吸機后72小時胸片顯示氣胸吸收。
肺炎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發(fā)肺實質破壞,可能伴隨發(fā)熱、白細胞升高。除抗生素治療外,胸腔穿刺抽氣是主要手段,恢復期延長至7-10天。需同步進行痰培養(yǎng)指導用藥。
肺囊腫或肺隔離癥等結構異常易導致反復氣胸,CT檢查可明確診斷。嚴重者需行肺楔形切除術或胸膜固定術,術后恢復需2-3周。術前需評估心功能與凝血狀態(tài)。
母乳喂養(yǎng)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強抵抗力,護理時避免劇烈晃動胸部?;謴推诿咳毡O(jiān)測體重增長與攝奶量,呼吸頻率超過60次/分或出現發(fā)紺需立即復查胸片。建議出院后1周進行兒科隨訪,早產兒需持續(xù)監(jiān)測至矯正月齡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