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性胃炎可通過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根除幽門螺桿菌、調(diào)整飲食習慣、改善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酒精刺激、膽汁反流、應激反應等原因引起。
1、抑制胃酸分泌:糜爛性胃炎患者常伴隨胃酸分泌過多,可選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藥物。這類藥物通過阻斷胃壁細胞氫鉀ATP酶,有效降低胃內(nèi)pH值,減少胃酸對黏膜的侵蝕作用。胃酸抑制需持續(xù)4-8周,嚴重者需延長療程。
2、保護胃黏膜:瑞巴派特屬于胃黏膜保護劑,能促進前列腺素合成和黏液分泌,增強黏膜屏障功能。但單一使用療效有限,需聯(lián)合其他藥物。臨床常配合鋁碳酸鎂、硫糖鋁等黏膜保護劑,形成物理性保護層,中和胃酸并吸附膽汁酸。
3、根除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標準四聯(lián)療法包含質(zhì)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鉍劑。根除治療需持續(xù)10-14天,完成療程后4周需進行碳13/14呼氣試驗復查。
4、調(diào)整飲食習慣:避免辛辣、過酸、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選擇小米粥、南瓜、山藥等易消化食材。采用少食多餐原則,每日進食5-6次,單次食量控制在200-300克。餐后保持直立姿勢30分鐘,減少胃部壓力。
5、改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酒精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屏障。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心理因素可誘發(fā)或加重癥狀,建議通過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方式緩解焦慮情緒,必要時進行專業(yè)心理疏導。
糜爛性胃炎患者需長期保持低脂低纖維飲食,每日攝入蛋白質(zhì)不低于1.2克/公斤體重,優(yōu)先選擇魚肉、蛋清等優(yōu)質(zhì)蛋白。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復,可食用動物肝臟、牡蠣等食物。每周進行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強度以心率維持在220-年齡×60%-70%為宜。定期胃鏡復查是監(jiān)測病情變化的重要手段,建議治療結束后每6-12個月檢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