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靜脈炎可能由靜脈損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長期制動、靜脈曲張、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凝治療、加壓治療、藥物緩解、手術清除、生活方式調(diào)整等方式干預。
1、靜脈損傷:
靜脈壁機械性損傷如輸液穿刺、外傷等會導致局部炎癥反應,激活凝血系統(tǒng)形成血栓。日常需避免反復穿刺同一靜脈,外傷后及時消毒處理。急性期可局部冷敷減輕腫脹,慢性期采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huán)。
2、血液高凝:
脫水、口服避孕藥或遺傳性凝血異常會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建議每日飲水1500-2000ml,高風險人群定期檢測D-二聚體。合并深靜脈血栓時需使用低分子肝素、華法林或利伐沙班等抗凝藥物。
3、長期制動:
臥床超過72小時或長途飛行時下肢肌肉泵作用減弱,靜脈回流受阻。每小時做踝泵運動腳尖畫圈動作,乘坐交通工具時穿戴二級壓力醫(yī)用彈力襪。骨科術后患者需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預防。
4、靜脈曲張:
瓣膜功能不全導致血液淤滯,可能與久站、肥胖有關。表現(xiàn)為下肢蚯蚓狀凸起伴皮膚色素沉著。輕度患者可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中重度需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或射頻消融術。
5、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侵入靜脈引發(fā)化膿性炎癥,常見于吸毒者重復注射部位。伴隨發(fā)熱、局部紅腫熱痛,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聯(lián)合切開引流。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以預防感染復發(fā)。
日常需保持低鹽高纖維飲食,適量食用深海魚、納豆等抗凝食物;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活動5分鐘;戒煙并控制血壓血糖。急性期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慢性期可進行慢走、太極拳等溫和運動促進側支循環(huán)建立。出現(xiàn)持續(xù)疼痛、發(fā)熱或呼吸困難時需立即就醫(yī)排除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