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炎可通過飲食調節(jié)、補液治療、止瀉藥物、抗生素治療、益生菌補充等方式治療。急性腸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食物中毒、藥物刺激、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節(jié)
急性腸炎發(fā)作期間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稀粥、面條等低纖維食物。避免攝入高脂肪、高糖、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對胃腸黏膜的刺激。少量多餐有助于減輕腸道負擔,癥狀緩解后可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2、補液治療
腹瀉和嘔吐會導致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需要及時補充口服補液鹽或淡鹽水。嚴重脫水時可能需要靜脈補液治療,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補液時應注意少量多次飲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加重胃腸負擔。
3、止瀉藥物
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內的病原體和毒素,減輕腹瀉癥狀。洛哌丁胺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排便次數。使用止瀉藥物需謹慎,細菌性腸炎早期不宜使用,以免阻礙病原體排出。
4、抗生素治療
細菌性腸炎可遵醫(yī)囑使用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前應進行糞便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避免濫用導致耐藥性。病毒性腸炎無需使用抗生素,濫用可能破壞腸道正常菌群。
5、益生菌補充
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劑有助于恢復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益生菌可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避免被抗生素殺滅。長期補充益生菌能增強腸道免疫力,降低復發(fā)概率。
急性腸炎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持飲食衛(wèi)生,飯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變質食物。癥狀持續(xù)超過3天或出現(xiàn)高熱、血便、嚴重脫水等情況應及時就醫(yī)。恢復期可適當補充優(yōu)質蛋白和維生素,幫助受損腸黏膜修復。平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預防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