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早期可能由膽結石梗阻、細菌感染、膽汁淤積、高脂飲食、寄生蟲感染等原因引起,癥狀可通過解痙止痛、抗生素治療、膽囊切除術、低脂飲食調整、驅蟲藥物等方式緩解。
1、膽石梗阻:膽囊管被結石阻塞導致膽汁排出受阻,可能與膽固醇代謝異常、膽汁成分失衡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右上腹陣發(fā)性絞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急性發(fā)作時需禁食并靜脈補液,慢性期建議避免油膩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
2、細菌感染:腸道細菌逆行感染膽囊,常見于大腸桿菌或克雷伯菌侵襲,可能與膽道系統(tǒng)解剖異常、免疫力下降相關。典型癥狀包括持續(xù)右上腹痛伴發(fā)熱,血常規(guī)可見白細胞升高。輕癥可口服頭孢克肟、左氧氟沙星,重癥需靜脈輸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3、膽汁淤積:膽囊收縮功能減弱造成膽汁滯留,長期久坐、妊娠后期易誘發(fā)。特征性表現(xiàn)為餐后腹脹、噯氣,超聲顯示膽囊增大。每日進行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進食時細嚼慢咽可促進膽汁排泄。
4、飲食誘發(fā):單次攝入超過20g脂肪可能刺激膽囊劇烈收縮,常見于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發(fā)作期需嚴格限制脂肪攝入至每日30g以下,緩解期可逐步添加橄欖油、深海魚類等健康脂肪來源。
5、寄生蟲感染:華支睪吸蟲或肝吸蟲寄居膽道系統(tǒng),生食淡水魚蝦為主要感染途徑。早期可能出現(xiàn)蕁麻疹、腹瀉等過敏反應,糞便檢查可發(fā)現(xiàn)蟲卵。吡喹酮、阿苯達唑等驅蟲藥治療期間需同步消毒廚具。
發(fā)作期建議選擇米粥、蒸蛋等低渣飲食,恢復期逐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蘋果。每周進行3次以上中等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膽汁代謝,避免穿著過緊衣物壓迫腹部。出現(xiàn)持續(xù)72小時以上疼痛、黃疸或39℃以上高熱需立即急診處理,超聲檢查可明確膽囊壁厚度及結石位置。長期反復發(fā)作患者建議擇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需補充胰酶制劑幫助脂肪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