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炎可通過停用肝毒性藥物、保肝治療、營養(yǎng)支持、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避免再次肝損傷等方式治療。藥物性肝炎通常由抗生素、解熱鎮(zhèn)痛藥、抗結核藥、中草藥、抗腫瘤藥等藥物引起。
1、停用肝損藥物:
立即停用可疑肝毒性藥物是治療核心措施。對乙酰氨基酚、異煙肼、利福平等常見致肝損藥物需永久禁用,部分化療藥物需評估風險收益比后調整劑量。用藥史復雜者需由藥師參與藥物重整。
2、保肝藥物治療:
輕中度患者可選用多烯磷脂酰膽堿、還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劑等護肝藥物。重癥需靜脈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對抗對乙酰氨基酚中毒,膽汁淤積型可聯(lián)用熊去氧膽酸。
3、營養(yǎng)支持干預:
高蛋白低脂飲食配合維生素E、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攝入,每日熱量需達25-30kcal/kg。肝硬化傾向者需限制鈉鹽,肝性腦病前期需控制蛋白質攝入量在0.5g/kg以下。
4、肝功能動態(tài)監(jiān)測:
治療初期每周檢測ALT、AST、TBIL等指標,恢復期每月復查。持續(xù)異常需排查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影像學檢查可評估是否進展為肝纖維化,彈性超聲檢測優(yōu)于常規(guī)B超。
5、預防再次肝損傷:
建立個人藥物過敏檔案,避免聯(lián)用多種肝毒性藥物。必要用藥時選擇肝毒性較低的替代品種,如塞來昔布替代雙氯芬酸。接種甲肝、乙肝疫苗可降低疊加感染風險。
藥物性肝炎預后與損傷程度相關,無纖維化者停藥后3-6個月肝功能多可恢復正常。日常需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酒精攝入。烹飪選用橄欖油替代動物油,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入有助于肝臟解毒功能恢復。出現(xiàn)黃疸加深、腹水等癥狀需及時肝病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