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小便失禁可通過骨盆底肌訓練、膀胱訓練、藥物治療、電刺激療法、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日常需注意避免腹壓增高動作、控制液體攝入、保持適度運動。
1、骨盆底肌訓練:
凱格爾運動是改善壓力性尿失禁的核心方法,通過規(guī)律收縮肛門和陰道周圍肌肉群增強尿道括約肌力量。建議每日3組,每組10-15次收縮,每次持續(xù)5-10秒。生物反饋治療可輔助定位正確肌群,訓練效果通常在6-8周后顯現(xiàn)。
2、膀胱訓練:
建立規(guī)律排尿時間表,初始可每2小時排尿1次,逐漸延長間隔至3-4小時。排尿時采用雙重排尿法,首次排尿后等待數(shù)分鐘再次嘗試。記錄排尿日記有助于發(fā)現(xiàn)誘因,需避免因恐懼漏尿而頻繁排尿的行為。
3、藥物治療:
M受體拮抗劑如索利那新可緩解急迫性尿失禁的膀胱過度活動,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米拉貝隆能增加膀胱容量。絕經(jīng)后女性局部使用雌激素軟膏可改善尿道粘膜萎縮。藥物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注意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4、電刺激療法:
經(jīng)陰道或肛門電極的低頻電流刺激可喚醒休眠的骨盆底神經(jīng)肌肉,適用于肌力極弱或無法自主收縮的患者。治療周期通常為12周,每周2-3次,配合家庭訓練效果更佳。禁忌癥包括妊娠、心臟起搏器植入等情況。
5、手術治療:
中重度壓力性尿失禁可考慮尿道中段懸吊術,采用合成吊帶或自體筋膜加強尿道支撐。膀胱頸懸吊術適用于解剖結構嚴重異常者。術后需避免重體力勞動3個月,存在網(wǎng)片侵蝕、排尿困難等風險需充分評估。
建議選擇高纖維飲食預防便秘,避免咖啡因及酒精等利尿物質。穿著透氣棉質內褲并及時更換護墊,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康復。體重指數(shù)超過25需減重,慢性咳嗽患者應控制原發(fā)病。定期隨訪評估治療效果,混合型尿失禁需制定聯(lián)合方案。絕經(jīng)期女性可咨詢醫(yī)生關于陰道激光等新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