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經藥通常需連續(xù)服用5-7天,停藥后3-7天內可能來月經。月經推遲可能由精神壓力、過度減肥、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卵巢早衰等因素引起。
1、精神壓力:
長期焦慮或情緒波動會抑制下丘腦功能,導致促性腺激素分泌紊亂。建議通過冥想、瑜伽或心理咨詢緩解壓力,避免熬夜,保持規(guī)律作息。
2、過度減肥:
體脂率低于17%可能造成雌激素合成不足。每日需保證攝入至少1800大卡熱量,增加堅果、牛油果等健康脂肪,配合快走、游泳等溫和運動。
3、多囊卵巢:
可能與胰島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癥有關,常伴隨痤瘡、多毛癥狀。二甲雙胍可改善代謝,配合達英-35調節(jié)激素水平,需持續(xù)治療3-6個月。
4、甲狀腺異常:
甲減患者TSH升高會干擾卵泡發(fā)育,常見怕冷、便秘癥狀。左甲狀腺素鈉可替代治療,每月監(jiān)測TSH值,同時補充硒元素和維生素D。
5、卵巢早衰:
40歲前卵泡耗竭導致FSH升高,伴隨潮熱、陰道干澀。雌孕激素序貫療法常用補佳樂、黃體酮,配合鈣劑預防骨質疏松。
服用黃體酮等催經藥物期間應避免生冷辛辣食物,每日飲用玫瑰花茶或紅棗枸杞茶。停藥后未行經需復查超聲,排除宮腔粘連等器質性疾病。規(guī)律進行凱格爾運動或八段錦鍛煉,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