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陽性可能由高危性行為、母嬰傳播、血液接觸、免疫抑制狀態(tài)、梅毒螺旋體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青霉素治療、多西環(huán)素治療、頭孢曲松治療、定期血清學檢測、安全性行為等方式干預。
1、高危性行為:
無保護性接觸是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皮膚黏膜破損時接觸感染者體液可導致螺旋體入侵。建議立即停止性活動并通知伴侶共同檢測,日常需嚴格使用避孕套。
2、母嬰傳播:
妊娠期未經(jīng)治療的梅毒可經(jīng)胎盤感染胎兒,導致死胎或先天性梅毒。孕早期需完成血清學篩查,確診后接受芐星青霉素治療以阻斷垂直傳播。
3、血液接觸:
共用注射器或輸入未經(jīng)篩查的血液制品可能傳播梅毒螺旋體。靜脈吸毒者應使用一次性針具,輸血前需完成TPPA和RPR檢測。
4、免疫抑制狀態(tài):
HIV感染者等免疫缺陷人群更易出現(xiàn)血清學假陽性,可能與機體異常免疫應答有關。需通過FTA-ABS試驗確認診斷,同時篩查其他性傳播疾病。
5、梅毒螺旋體感染:
梅毒陽性通常提示現(xiàn)癥感染,可能與硬下疳、全身皮疹等癥狀相關。二期梅毒需每周注射芐星青霉素共3次,神經(jīng)梅毒需靜脈輸注青霉素G。
梅毒感染者應避免酒精攝入并保持均衡營養(yǎng),適當進行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增強免疫力。治療期間每3個月復查RPR滴度,性伴侶需同步接受檢測,所有貼身衣物需高溫消毒。出現(xiàn)視力模糊或聽力下降等神經(jīng)癥狀時需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