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淤積是指腸道內(nèi)容物因機械性或功能性障礙導致通過受阻,可能由腸粘連、腫瘤壓迫、腸扭轉、糞石堵塞或腸道動力異常等因素引起。
1、腸粘連:
腹腔手術后或炎癥愈合過程中形成的纖維組織帶可能牽拉腸管,造成腸腔狹窄?;颊叱S懈共侩[痛、排氣排便減少表現(xiàn),可通過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術后需早期下床活動預防復發(fā)。
2、腫瘤壓迫:
腸道腫瘤或鄰近器官腫瘤生長可能壓迫腸管,常見于結腸癌、卵巢癌等疾病。典型癥狀包括進行性加重的腹脹、大便變形,需通過CT檢查明確占位性質,惡性病變需手術切除聯(lián)合放化療。
3、腸扭轉:
腸道沿系膜軸發(fā)生旋轉導致梗阻,好發(fā)于乙狀結腸和盲腸。突發(fā)劇烈腹痛伴嘔吐是特征表現(xiàn),腹部X線可見"咖啡豆征",需急診手術復位防止腸壞死。
4、糞石堵塞:
長期便秘患者糞便在腸道內(nèi)脫水硬化形成糞石,多見于老年人和帕金森病患者。表現(xiàn)為左下腹包塊和肛門停止排氣,可通過灌腸或內(nèi)鏡下碎石解除梗阻。
5、動力異常:
糖尿病、硬皮病等導致的腸道神經(jīng)肌肉功能紊亂可引起假性梗阻,腹部膨隆但無器質性病變。需治療原發(fā)病,短期使用胃腸動力藥如莫沙必利改善癥狀。
腸淤積患者日常應保持規(guī)律排便習慣,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如燕麥、火龍果,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急性發(fā)作期需禁食并就醫(yī),慢性患者可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促進腸蠕動,避免長期服用刺激性瀉藥。術后患者建議分6-8次少量進食低渣飲食,逐步過渡至正常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