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異常通常需進行婦科常規(guī)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測、宮頸細胞學檢查、B超檢查及病原體培養(yǎng)。這些檢查可明確病因,包括感染、炎癥或腫瘤等。
1、婦科檢查:
婦科常規(guī)檢查是首要步驟,通過視診和觸診觀察外陰、陰道及宮頸情況。醫(yī)生會評估白帶顏色、質地及氣味,檢查是否存在紅腫、潰瘍或贅生物。雙合診可判斷子宮及附件有無壓痛或包塊,初步鑒別盆腔炎、宮頸炎等疾病。
2、分泌物檢測:
陰道分泌物濕片鏡檢能直接觀察清潔度、線索細胞及真菌菌絲。pH值測定有助于區(qū)分細菌性陰道病pH>4.5與正常菌群。胺試驗陽性提示細菌感染,顯微鏡下發(fā)現滴蟲可確診滴蟲性陰道炎。
3、宮頸篩查:
宮頸TCT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聯合HPV檢測可排除宮頸癌前病變。異常白帶若伴接觸性出血,需通過醋酸染色或碘染色陰道鏡活檢,明確是否存在宮頸上皮內瘤變或惡性腫瘤。
4、影像學檢查:
盆腔B超能發(fā)現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或輸卵管積水等器質性病變。經陰道超聲分辨率更高,可評估子宮內膜厚度及卵巢囊腫性質,輔助診斷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或腫瘤壓迫導致的分泌物異常。
5、病原體培養(yǎng):
對反復發(fā)作或治療無效者,需取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明確支原體、衣原體或淋球菌等特定病原體。分子生物學檢測如PCR技術可提高念珠菌、陰道加德納菌等檢出率,指導精準用藥。
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穿緊身化纖內褲。經期勤換衛(wèi)生巾,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潔。飲食宜清淡,適當補充含益生菌的酸奶或制劑,維持陰道微生態(tài)平衡。出現持續(xù)黃綠色分泌物、腥臭味或外陰瘙癢超過一周,應及時復查,避免自行沖洗陰道破壞菌群。規(guī)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復發(f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