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肝一般不具有傳染性。檳榔肝是肝臟因長期淤血導致的病理改變,主要與心血管疾病、酗酒等因素有關,并非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
檳榔肝的典型特征是肝臟切面出現紅黃相間的紋理,類似檳榔切面。這種改變源于肝小葉中央靜脈淤血和周圍肝細胞脂肪變性,屬于肝臟對慢性缺氧和代謝紊亂的適應性反應。常見于右心衰竭患者,由于心臟泵血功能減弱,血液在肝臟內淤積,肝竇擴張壓迫肝細胞,同時缺氧導致肝細胞脂肪代謝異常。長期酗酒者也可能出現類似改變,因酒精直接損害肝細胞線粒體功能,干擾脂肪代謝。
極少數情況下,某些傳染性疾病如血吸蟲病晚期可能合并肝臟淤血和纖維化,但此時傳染性源于寄生蟲而非肝臟病理改變本身。血吸蟲病通過接觸疫水傳播,與檳榔肝的形態(tài)學改變無直接因果關系。若患者同時存在病毒性肝炎等傳染性肝病,需通過血液檢測確認病原體類型。
預防檳榔肝需控制基礎病因,心功能不全者應規(guī)范治療心力衰竭,限制鈉鹽攝入并監(jiān)測體重變化;酒精性肝病患者需嚴格戒酒,補充維生素B族。日常飲食宜選擇高蛋白、低脂食物如魚肉、豆制品,避免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品。建議每半年進行肝功能及超聲檢查,出現腹脹、黃疸等癥狀時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