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可能由痔瘡、肛裂、腸道炎癥、結直腸息肉、消化道腫瘤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藥物治療、手術切除等方式干預。
1、痔瘡:腹壓增高導致直腸靜脈叢曲張,排便時糞便摩擦出血呈鮮紅色。避免久坐久站,每日溫水坐浴10分鐘,高纖維飲食如燕麥、芹菜促進排便。出血較多時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地奧司明片、邁之靈等藥物緩解癥狀。
2、肛裂:干硬糞便撕裂肛管皮膚形成潰瘍,排便時刀割樣疼痛伴滴血。增加每日飲水量至2000ml,排便后使用康復新液濕敷創(chuàng)面,局部涂抹硝酸甘油軟膏或利多卡因凝膠止痛。
3、腸道炎癥: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導致黏膜糜爛出血,多伴黏液膿血便。發(fā)病與免疫異常、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等癥狀。輕癥使用美沙拉嗪緩釋片,中重度需注射英夫利昔單抗。
4、結直腸息肉:腺瘤性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常附著于糞便表面??赡芘c遺傳、高脂飲食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無痛性出血、里急后重等癥狀。直徑>1cm需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EMR術。
5、消化道腫瘤:結直腸癌侵蝕血管導致暗紅色血便,常伴排便習慣改變。5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糞便隱血檢測,確診后根據(jù)分期選擇根治性切除術或放化療。
便血患者需保持每日30g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火龍果、奇亞籽等軟化糞便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飲食,便后使用智能馬桶溫水沖洗。持續(xù)出血超過3天或伴隨體重下降、發(fā)熱等癥狀時需立即消化內科就診,必要時進行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