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睪炎主要表現為陰囊疼痛、腫脹、發(fā)熱等癥狀,可能由細菌感染、尿液反流、外傷、免疫因素、鄰近器官感染擴散等原因引起。治療方式包括抗生素治療、止痛消炎、局部熱敷、生活方式調整、手術治療等。
1、陰囊疼痛:疼痛是慢性附睪炎最典型癥狀,多為單側陰囊持續(xù)性隱痛或鈍痛,可能放射至腹股溝或下腹部。疼痛在久坐、長時間站立或性活動后加重。建議避免劇烈運動,穿著寬松內褲減輕壓迫,疼痛明顯時可短期使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非甾體抗炎藥緩解。
2、局部腫脹:患側附睪體積增大,觸診可發(fā)現附睪增厚變硬,與睪丸界限模糊。腫脹程度與炎癥活動相關,可能伴隨皮膚發(fā)紅、溫度升高。急性發(fā)作期需臥床休息,將陰囊托高促進淋巴回流,每日局部熱敷15-20分鐘改善血液循環(huán)。
3、泌尿癥狀:約30%患者合并尿頻、尿急、排尿灼熱感等尿道刺激癥狀,提示可能合并前列腺炎或尿道炎。需進行尿常規(guī)和中段尿培養(yǎng),針對性使用左氧氟沙星、頭孢曲松等穿透前列腺屏障的抗生素,治療周期通常持續(xù)2-4周。
4、生育影響:長期炎癥可能導致附睪管堵塞,造成精液參數異常。精液分析可見精子活力下降、畸形率增高。對于有生育需求者,建議定期檢查精液質量,嚴重梗阻者可考慮附睪管吻合術或顯微外科精道重建術。
5、反復發(fā)作:慢性附睪炎易遷延不愈,發(fā)作頻率隨病程延長可能增加。需排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畸形、免疫缺陷等基礎疾病。預防復發(fā)需保持會陰清潔,避免憋尿和過度勞累,適度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
慢性附睪炎患者日常應增加水分攝入,每日飲水2000ml以上稀釋尿液。飲食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十字花科蔬菜,限制酒精及辛辣食物攝入。適度進行游泳、快走等低沖擊運動,避免自行車等壓迫會陰的運動。定期復查泌尿系統(tǒng)超聲,監(jiān)測附睪形態(tài)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