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糜爛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益生菌、藥物治療、內鏡下止血、外科手術等方式治療。腸糜爛通常由長期飲食刺激、腸道菌群失衡、炎癥性腸病、血管異常、藥物損傷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減少辛辣、油炸、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攝入,增加燕麥、南瓜、香蕉等富含膳食纖維的溫和食材。每日少量多餐,采用蒸煮燉等烹飪方式減輕腸道負擔。
2、菌群調節(jié):補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制劑,配合低聚果糖等益生元食用。避免濫用抗生素,維持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可促進黏膜修復。
3、藥物干預:輕中度患者可選用硫糖鋁混懸液、康復新液等黏膜保護劑,配合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出血明顯時需靜脈注射生長抑素類似物。
4、內鏡治療:活動性出血或糜爛面較大時,采用氬離子凝固術、金屬夾閉止血等內鏡下治療。術前需禁食準備,術后監(jiān)測血紅蛋白變化。
5、手術處理:對于深大潰瘍伴穿孔或頑固性出血,需行腸段切除術、腸造瘺術等外科干預。術后需長期隨訪排除克羅恩病等基礎疾病。
日常護理需注意保持腹部保暖,避免劇烈運動導致腸蠕動過速。建議記錄飲食日志排查過敏原,每周進行散步、瑜伽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腸系膜血液循環(huán)。急性期每日飲用藕粉、米湯等流質,恢復期逐步添加蒸蛋、龍須面等半流食。定期復查腸鏡評估黏膜愈合情況,出現(xiàn)黑便、持續(xù)腹痛時需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