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前突可通過正畸治療、正頜手術、功能矯治器、牙齒修復、生活習慣調整等方式改善。下頜前突可能與遺傳因素、不良口腔習慣、頜骨發(fā)育異常、牙齒排列問題、外傷等因素有關。
1、正畸治療
通過佩戴固定或活動矯治器調整牙齒位置,適用于輕中度骨性畸形或單純牙性前突。常用方法包括直絲弓矯治技術、隱形矯治器等,需持續(xù)佩戴并定期復診。正畸治療可改善咬合功能及面部美觀,但對嚴重骨性畸形效果有限。
2、正頜手術
針對嚴重骨性下頜前突,需聯(lián)合正畸與外科手術矯正。常見術式包括下頜骨矢狀劈開截骨術、頦成形術等,通過截骨調整頜骨位置。手術需在骨骼發(fā)育成熟后進行,術后需配合長期正畸保持,存在一定手術風險及恢復期。
3、功能矯治器
適用于生長發(fā)育期青少年,通過肌功能訓練矯正頜骨發(fā)育異常。常用矯治器如Twin-block、Frankel矯治器等,可抑制下頜過度生長。需每日佩戴足夠時長,配合口腔肌肉訓練,早期干預效果更顯著。
4、牙齒修復
對于伴發(fā)牙齒磨損或缺損者,可采用烤瓷冠、貼面等修復體改善咬合關系。修復治療需在正畸或手術后進行,主要解決繼發(fā)牙齒問題。需注意避免過度磨除牙體組織,優(yōu)先選擇生物相容性材料。
5、生活習慣調整
糾正口呼吸、吐舌、咬唇等不良習慣,避免加重下頜前突。建議進行唇肌訓練、正確咀嚼姿勢練習,兒童需盡早戒除安撫奶嘴或吮指行為。日常保持正確坐姿與睡姿,減少下頜前伸動作。
下頜前突患者應定期口腔檢查,兒童建議在7歲前完成首次正畸評估。治療期間需保持口腔清潔,避免過硬食物,按醫(yī)囑佩戴矯治裝置。術后患者需流質飲食,逐步恢復咀嚼功能。長期隨訪對維持治療效果至關重要,出現(xiàn)復發(fā)傾向需及時干預。均衡營養(yǎng)攝入有助于頜骨健康發(fā)育,避免單側咀嚼等不對稱用牙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