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潛伏期具有傳染性,可通過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途徑感染他人。艾滋病病毒潛伏期通常無明顯癥狀,但病毒載量仍可能達到傳染水平。
1、性接觸傳播:
無保護性行為是主要傳播途徑,病毒通過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交換傳播。正確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風險,避免多性伴侶及高危性行為。
2、血液傳播:
共用注射器、輸血或器官移植等可能傳播病毒。醫(yī)療機構需嚴格篩查血液制品,個人應避免非法采血或使用未消毒器械。
3、母嬰傳播:
感染孕婦可通過胎盤、分娩過程或哺乳傳染給胎兒。規(guī)范抗病毒治療可使母嬰傳播率降至1%以下,建議孕期進行艾滋病篩查。
4、病毒載量影響:
潛伏期患者血液中病毒數(shù)量決定傳染性強弱,抗病毒治療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定期檢測CD4細胞計數(shù)和病毒載量是評估傳染風險的重要指標。
5、日常接觸安全:
共用餐具、擁抱等日常接觸不會傳播病毒。皮膚完整時接觸感染者汗液、唾液等體液也不具傳染性,消除歧視需加強科普宣傳。
保持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免疫力,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感染者需定期監(jiān)測免疫狀態(tài),嚴格遵醫(yī)囑用藥。接觸暴露后72小時內(nèi)可使用替諾福韋、恩曲他濱、拉替拉韋等藥物進行阻斷治療。社會應消除對感染者的歧視,共同營造包容支持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