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先生,今年43歲,2天前因運動大汗后吹冷風而出現(xiàn)右側口眼歪斜,額紋消失,眼裂增大,流淚等癥狀,求診于中醫(yī)。檢查見右側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吹口哨障礙,人中溝歪向左側,不伴有頭暈、頭痛及視物旋轉,惡心嘔吐,肢體活動障礙,口干口苦等癥狀。精神、食欲、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診斷為周圍性面癱,辨證為風寒型,給予針刺配合藥物治療。
針刺具有祛風散寒,溫經(jīng)通絡的功效,用于面癱治療時選用攢竹、陽白、迎香、地倉、牽正、水溝、合谷等穴,每日1次,每次30分鐘。開處方:丹參、當歸、防風、白僵蠶、川穹、桔梗、全蝎、蜈蚣,每日1劑,水煎取汁口服。外用中藥加味附烏散:制附片、制川烏、制乳沒、制馬錢子一起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晚取適量粉末,用溫開水調勻后敷于患側,晨起后洗凈即可?;颊呙咳站胁贿m癥狀逐步減輕,治療2周后,達臨床治愈。
周圍性面癱屬中醫(yī)口眼歪斜的范疇,辨證可分為風寒、風熱、氣虛血瘀三型,臨床多以牽正散為基礎方,加減治療。風寒者多加防風、川芎、當歸等藥,除熱證外皆可加用中藥加味附烏散外用,以提高治療效果。目前對針刺治療問題尚存爭議,但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急性期輔助淺刺,恢復期輔助深刺、透刺可提高治療效果,只是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使用適宜的補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