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頻可通過調整飲水習慣、膀胱訓練、盆底肌鍛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尿頻可能由飲水過量、膀胱過度活動癥、尿路感染、盆底肌松弛、神經源性膀胱等因素引起。
1、調整飲水:
每日飲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減少咖啡、濃茶等利尿飲品攝入,睡前2小時限制液體攝入。記錄排尿日記,分析尿頻與飲水量的關聯(lián)性。
2、膀胱訓練:
采用定時排尿法,初期每1-2小時排尿一次,逐步延長間隔至3-4小時。排尿時避免用力擠壓腹部,通過生物反饋治療改善膀胱敏感度。持續(xù)訓練4-8周可增加膀胱容量。
3、盆底肌鍛煉:
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收縮盆底肌5秒后放松,重復10-15次為一組,完成3組。結合瑜伽橋式、深蹲等動作強化肌群。嚴重松弛者可接受電刺激治療或懸吊手術。
4、藥物干預:
膀胱過度活動癥可使用索利那新、托特羅定、米拉貝隆等M受體拮抗劑。尿路感染需根據(jù)藥敏結果選擇磷霉素、呋喃妥因或頭孢克肟。絕經后女性可局部應用雌激素軟膏改善尿道黏膜萎縮。
5、手術處理:
頑固性尿頻合并膀胱脫垂者需行陰道前壁修補術或尿道中段懸吊術。神經源性膀胱可選擇膀胱擴大術或骶神經調節(jié)術,術后配合間歇導尿。手術適應癥需經尿動力學檢查確認。
建議增加蔓越莓、酸奶等預防尿路感染的食物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改善盆腔血液循環(huán)。穿著棉質透氣內褲,排尿后從前向后擦拭。癥狀持續(xù)超過1周或伴隨發(fā)熱、血尿時需泌尿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