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子宮脫垂患者需注意避免增加腹壓、加強盆底肌鍛煉、保持規(guī)律排便、控制體重增長及避免重體力勞動。子宮脫垂多因妊娠分娩損傷盆底組織所致,輕度可通過保守治療改善,重度需醫(yī)療干預。
1、避免腹壓增加
咳嗽、打噴嚏時需用手支撐會陰部,減少腹腔壓力對盆底的沖擊。長期便秘會加重脫垂,排便時避免過度用力,可適當使用緩瀉劑。避免久蹲、久站等姿勢,建議使用坐便器而非蹲廁。
2、盆底肌訓練
凱格爾運動是改善盆底肌張力的有效方式,每日重復進行收縮肛門和陰道的動作,每次收縮維持5秒后放松。生物反饋治療能幫助患者掌握發(fā)力技巧,電刺激療法可輔助激活肌肉神經(jīng)。
3、排便管理
每日攝入足夠膳食纖維如燕麥、西藍花,保證1500毫升以上飲水量。建立固定排便時間,必要時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乳果糖等滲透性瀉藥。排便時雙腳墊高可減少直腸彎曲度,降低排便阻力。
4、體重控制
BMI超過24需通過飲食調整和低沖擊運動減重,避免跑步、跳躍等增加盆底負荷的運動。建議選擇游泳、瑜伽等鍛煉方式,每周運動時間不少于150分鐘,分次進行。
5、勞動限制
產后半年內禁止提舉超過5公斤重物,抱嬰兒時采取坐姿并借助哺乳枕分擔重量。需長時間站立時可穿著醫(yī)用骨盆帶,重度脫垂患者應避免抱小孩、拖地等家務活動。
患者應穿著棉質透氣內褲避免會陰潮濕,每日清潔后保持干燥。哺乳期需保證優(yōu)質蛋白和鈣質攝入,如魚肉、豆制品。定期進行盆底功能評估,若出現(xiàn)排尿困難、下墜感加重需及時就診。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子宮托或盆底重建手術,術后仍需持續(xù)康復訓練防止復發(fā)。